足球转播权贵吗?为什么电视里都是NBA的直播?

德甲电视转播费分配-2021德甲国内转播权

的确是很贵的,如果你了解欧洲足球的运营方式。NBA也不是免费的,是电视台买来的转播权,只不过从广告什么的渠道又赚回来而已。关键是NBA有中国球员,有影响力,在加上时间一般都是在白天,观众较多,电视台才买的多。相对欧洲足球又贵,时间又不理想,电视台不愿意买,只有看付费了。

德甲什么时候开始高清转播

您好!德甲目前已经转播3轮了,CCTV5和风云足球频道对德甲进行转播!

(如果您想上网收看请去CCtv5:

(高清)

(普通)

风云足球:

首先看看德甲赛程表有没有自己喜欢的比赛:

#now

如果您找到了喜欢的比赛请看看cctv两个频道哪个进行转播:

或风云足球)

(另外推荐CCTV live 一款可以免费观看CCTV频道的网络电视!

(CCTVLive CCTV网络电视2008 beta1 绿色精简版

下载地址:)

如果国内不对您喜欢的赛事进行直播或您想直接查看德甲赛事请登入

(德甲赛事每日赛事转播表)

PS:大陆不转播的可能香港会进行转播!

五大联赛在中国算倾销吗?是在与中超竞争吗

新华社记者王子江在文中提到,中国应反对外国足球在华“倾销”。五大联赛从中国赚取高额的电视转播费后,在中国高水平足球赛事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很难说他们对中国足球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限制国外联赛的“倾销”,可以有多种方式。譬如强令要求付费直播,避免让全民买单等等。

对于倾销一词,一般解释为:指一国(地区)的生产商或出口商以低于其国内市场价格或低于成本价格将其商品抛售到另一国(地区)市场的行为。那么五大联赛进入中国的方式属于倾销吗?央视足球解说员刘嘉远认为:首先要弄明白什么是倾销,是否倾销有一点很重要,一国生产商抛售给别国的商品市场价格或成本是否低于本国。中国电视环境里现在购买的欧洲几大联赛,好像除了德甲为了拓展市场,其他联赛都没实惠到那个地步,英超更是天价。即便是央视,也要算算购买投入和播出时段广告收入之间的利润是否划算。

同时,在新华社的这篇文中提到了五大联赛与中超的关系。文中认为,五大联赛从中国赚取高额的电视转播费后,在中国高水平足球赛事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很难说他们对中国足球有什么实质性的贡献。五大联赛首先是一项大的体育产业,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足球市场,任何俱乐部都不能忽视这个市场的重要性,而中超本身就是他们的竞争对手,既然在中国有了深厚的基础,中超的壮大显然不符合他们的利益。文中还举了汽车的例子。试想一下,如果改革开放之初,外国汽车品牌也如足球一样毫无阻拦地杀进中国市场,中国是否有现在的奇瑞和吉利等自主品牌?中国汽车业是否还有能力收购沃尔沃等国际品牌?

那么从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五大联赛与中超到底是怎样的存在关系,他们之间是竞争关系吗?就现实情况,五大联赛与中超首先在播出时间上是不冲突的。中超的直播时间大多在下午15:30左右和晚上19:30左右,而五大联赛的比赛多数是在晚上21点之后直播,与中超上时间不冲突。刘嘉远认为:一天的精力是有限的,球迷也是,如果几大联赛播出时段和中国本土联赛冲突,那么至少大家在同一个注意力市场内竞争,再比较价格是否存在倾销才有意义。现实是,除在有限的注意力内看看中超亚冠,还有很多人熬夜看国外赛事,坚持熬夜都看的那部分球迷我觉绝对算奢侈消费了,那是在透支身体和注意力。

其次,多数人认为,看中超与看英超实际上并不冲突,并不是说中超与英超只能选择一样来说看。《体坛周报》资深英超记者克韩举例:不是说有一个球迷看了英超联赛,就不再看中超联赛;不是说有一个球迷支持了曼联,就不会再支持广州恒大;也不是说转播了没有中国队的世界杯,国足比赛就没人看了。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因为看高水平的联赛提高了对足球的兴趣,因此反而促进了看更多足球比赛(包括中超联赛)的可能。好的产品,会让整个市场蛋糕都变大。

从目前的情况看,在收视率上,收看中超联赛的观众实际上要比收看五大联赛的观众多。从央视2013年公布的收视报告中可以看出,亚冠播出时长59小时,平均收视率0.59,中超播出时长89小时,平均收视率0.45。欧冠播出时长108小时,平均收视率0.19,德甲,意甲,西甲的平均收视率为0.11,0.11和0.08。《体坛周报》副总编辑骆明认为:其实欧洲联赛在中国的收视率根本不如中超本地球队的比赛,而且时段也基本错开,倾销个啥?北京和广州什么联赛都能看,国安和恒大照样忠众多,而中国很多地方根本没本地球队可看,他们不看欧洲联赛还能看什么?克韩也认为:中超和英超大部分转播场次的时间都是错开的,就算发生英超早场和中超晚场发生冲突的情形,大部分电视台都会拉掉英超直播而直播中超。为啥?因为中超收视率高出英超几乎一个量级啊,电视台也不傻。

新浪体育就五大联赛进入中国是否属于“倾销”做了调查,截止发稿时,有82%的网友认为,五大联赛在中国并不属于“倾销”。

截止到发稿,9成的网友认为不应该对五大联赛在中国的转播加以限制,7成网友认为,即便是限制了五大联赛在中国的转播,中国足球的水平也不会因此而进步。

实际上在近些年,五大联赛在国内电视台正常播出的情况下,中超联赛的关注度也正在逐年上升。包括2012年开始央视恢复直播中超,中超上座人数年年走高,为。中超公司招商收益与分红也相当可观。一场中超关键比赛一票难求,可以吸引4,5万的球迷到场观战。虽然在世界影响力,俱乐部收益等方面还远不及五大联赛,但中超这些年在关注度上的进步是有目共睹。正如骆明所说:欧洲联赛转播已经无孔不入,但不妨碍这些年中超重新走旺。说明还是自己做好最重要。

德甲球队在欧冠遭英超球队团灭,是“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的竞争力吗?

“50+1”政策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但是否该考虑撤销该政策目前依然扑朔离迷。

目前欧冠以及欧联杯的第一轮淘汰赛已经全部结束,六支代表的德甲参加欧战的球队,居然只有法兰克福一支球队成功晋级,其余如拜仁、多特等强队均折戟沉沙。在欧冠赛场上,更是出现了拜仁、沙尔克04与多特在八分之一决赛中被英超球队团灭的惨剧。

德甲球队虽然低调,但其在欧战上的竞争力并不弱。德甲球队不仅常年能进入欧冠四强,在2013年还有过拜仁与多特会师欧冠决赛的盛况。仅仅数年,德甲被衰落至此。不少球迷甚至德甲俱乐部的管理者认为,罪魁祸首在于德甲实行多年的“50+1”政策。他们认为,正是由于这一政策的限制,导致德甲球队得不到足够的投资,自然竞争不过其他联赛。

那么,“50+1”政策究竟是什么?它是否限制了德甲球队在欧战上的竞争力?让我们细细道来。

“50+1”政策及其目的是什么?

“50+1”政策的具体规定比较复杂,我们只要知道下面这一简化版的规定内容即可:在各德国地区注册的职业足球俱乐部中,球迷会员群体在俱乐部中的投票权必须超过总票数的一半以上。也就是说,球迷会员群体实际上决定了俱乐部决策是否能够通过与实行。

首先,“50+1”的意思实际上是指球迷会员拥有一半以上的投票权,而并非真的是51%以上的投票权;其次,这一政策只对职业球队有效,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最后,拥有投票权的并不是所有的球迷,而是成为该俱乐部的会员们。

不过,即使如此,球迷们的意见对于德甲俱乐部的决策也非常重要。即使大如拜仁这样的德甲巨无霸,在遇到如主席选举之类的大事时也必须召集所有会员进行投票。

很显然,“50+1”政策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证俱乐部是球迷们的俱乐部,而不是资本手中的玩具。德国的足球俱乐部和欧洲其他大部分俱乐部一样,最初都是由当地民众自发组织起来的,并在民间足协的组织下聚在一起形成大的联赛,可以说是真正的“源于人民”。为了保证球迷们始终是足球的主导者,这才有了“50+1”政策。

“50+1”政策对德国足球有哪些影响?

在“50+1”政策的保护之下,德甲联赛堪称欧洲乃至全球足球联赛当中的一股清流。即使在西甲、意甲与法甲联赛,仍然有许多小球度因为战绩较差等原因吸引不到足够的球迷,每次主场比赛看台上都冷冷清清。

而在德甲联赛,由于“50+1”政策的原因,球迷们深刻地体会到了俱乐部与自己的紧密联系,因此几乎每场比赛球场都能坐满,几乎每支球队的主场气氛都堪称魔鬼主场。德甲官方一直骄傲地称自己这里有“最纯粹的足球”,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归功于“50+1”政策。

但是,“50+1”政策最大的不利之处就是限制了资本对于俱乐部的投资。“50+1”政策本身并不限制外来资金的注入,但即使投入再多,由于该政策规定球迷会员群体必须占有一半以上的投票权,投资方依旧无法掌控俱乐部。光投钱但是拿不到决策权,如果真有哪个资本家愿意这么干,那他不应该叫资本家,而是应该叫慈善家了。

除了“50+1”政策,德国联赛还有着全世界最为严格的财政审查制度,基本上要求每家职业俱乐部都要做到盈利。如果近几年亏损太多,那就将被毫不留情地取消参赛资格。因此,德甲俱乐部基本搞不了什么抵押贷款之类的骚操作,再加上“50+1”政策对投资的限制,各德甲俱乐部对财政支出只能严格控制。

一个最有名的例子就是多特蒙德俱乐部。大黄蜂于上世纪末曾经击败尤文图斯拿到过欧冠冠军,那时的多特蒙德兵强马壮,可谓是德甲俱乐部的代表。换做其他联赛的俱乐部,很有可能就会继续加大投资,把自己的主力队员留住,争取多拿几个冠军。

然而,受困于“50+1”政策,拿不到投资的多特蒙德为了保持竞争力,不得不硬扛着给主力球员加薪,结果短短两年之内就到了破产的边缘。为了不被勒令降级,多特蒙德只能将自己的训练场以地皮的形式卖掉,之后再租回来使用。如此挣扎了十年的时间,多特才将自己的训练场赎回,并等到了自己的下一段辉煌。

另一个例子就是德甲“班霸”拜仁。拜仁慕尼黑由于经常从德甲其他球队买人,因此落了个“挖掘机”的恶名。然而,在财大气粗的“西超”与英超球队面前,拜仁也只能算个中产阶级。年年花几亿欧元的皇马巴萨与曼市双雄自不必多说,就连一向以抠门著称的阿森纳,其转会支出也经常比拜仁要多......

在这个身价上亿的时代,拜仁的引援身价记录依然是哈维-马丁内斯的4000万欧元,德甲在转会市场上的竞争力可想而知。本赛季拜仁被淘汰出局,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阵容严重老化而无力及时更新。从这个角度来看,说“50+1”政策削弱了德甲球队的竞争力,其实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取消“50+1”政策?德国球迷们可能不答应。

既然“50+1”政策极大地限制了俱乐部的投资,那为什么不向德甲官方提议取消它呢?事实上,关于“50+1”政策是否该被取消的讨论几乎每个赛季都有,但最终都没有了下文。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德国本地球迷对该政策的大力支持。

之前我们已经说到过,正是因为“50+1”政策的保护,使得德国球迷始终是当地俱乐部的主人。如果没有这一政策,资本必然会大量进入德国的足球市场,那么球迷对俱乐部的投票权也将迅速失去。正因如此,自“50+1”政策诞生的第一天起,广大的德国球迷就成为了它最坚实的天然盟友。

德国球迷不仅不希望自己的俱乐部成为资本家的玩具,对于其他试图破坏“50+1”政策的俱乐部,他们也会自发地排斥甚至痛恨。举一个典型的例子,为了绕开“50+1”政策的规定,莱比锡红牛俱乐部的球迷会员名额只有八人,并且八人都是在红牛公司持有股份的高管或老员工,这样一来红牛公司实际上对莱比锡红牛有着100%的决策权。

对于这样一支破坏传统的球队,德国球迷们表现出了充分的痛恨。自莱比锡红牛还在低级别联赛开始,这支球队的比赛就充满了不平静。对手的球迷不仅会对他们辱骂整场,甚至还会做出一些极端的举动:不只一次有人在莱比锡热身的草皮里撒铁钉!德国球迷对“50+1”政策的维护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有部分球迷对于取消“50+1”政策持积极态度(尤其是新生代的德国球迷们),但总体来说,反对的声音还是占到了大多数。在球迷们如此激烈的反对之下,即使许多德甲俱乐部都提出过取消“50+1”,但最终也只能作罢。

有没有办法绕开“50+1”政策?

事实上,并非所有的德国职业足球俱乐部都需要遵守“50+1”政策。“50+1”政策中有一条豁免条款:如果一支球队在该政策执行之前已经由同一投资者连续投资20年,那么该球队就可以不用遵守“50+1”条款。

比如勒沃库森,这支外号为“药厂”的俱乐部是由著名制药公司拜耳集团成立的,它最初其实就是拜耳员工组成的“厂队”;而沃尔夫斯堡是由大众集团成立的“厂队”。这两支俱乐部在“50+1”政策执行之前就已由各自的公司投资超过20年,所以他们不需要遵守“50+1”政策。当然,现在拜耳集团与大众集团基本也不怎么投资了,这两支球队基本是盈亏自负。

前面我们说过,“50+1”政策只适用于职业球队,即德甲与德乙俱乐部。那么,如果一支由资本投资的球队升上了德乙甚至德甲,那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会觉得很奇怪,德丙甚至更低级别的俱乐部有什么好投资的?但这样奇葩的情况却真的出现了,还出现过两次:

第一支球队是霍芬海姆。霍芬海姆原本只是德国一个小村镇的低级别球队(这也是其绰号“霍村”的来历),但在当地老板霍普的大力投资下,霍芬海姆完成了联赛级别的三连跳,并于08年升入德甲联赛。

当霍芬海姆于07年升入德乙时,德国足协就有些头痛了:霍普是从1989年就开始投资霍芬海姆了,那时候的霍芬海姆甚至只混迹于德国第四级别联赛,自然不用遵守“50+1”政策。现在他们升上来了,要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话语权,总有种过河拆桥的意味。

然而,德国足协仅仅施了一下压,霍村的球迷们就先倒戈了:他们组织集会,主动要求老板霍普放弃对俱乐部的投资!在一番沟通之后,霍普保留了49%的决策权,但这位投资俱乐部将近20年的霍芬海姆本地人估计也寒心了。从此以后,他对霍村的投入就大大减少了。

另一个例子就是之前提到过的莱比锡红牛。为了绕开“50+1”政策,红牛集团也是从低级别就买下了莱比锡这支球队,并用八名红牛员工组成了所谓的球迷会员团体。除此之外,为了规避德国足协不允许在队名中体现商业元素的规定,红牛集团将队名中的缩写“RB”解释成了德语中的“RasenBall”,即“草地球”。当然,明眼人都知道这个“RB”实际上是英文“RedBull”的缩写。

是否真的有必要取消“50+1”政策?

说一千道一万,之所以在几乎所有德国球迷都反对的情况下,还有这么多俱乐部想要摆脱“50+1”政策的制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钱。由于没有投资,即使是拜仁这样的豪强也经常在转会市场上受制于人,更不用说其他的德甲俱乐部了。

近几年来,从德甲被挖走的顶级球员数不胜数,如姆希塔良、奥巴梅扬、萨内与比达尔等;但从其他联赛加盟德甲的却都只是格纳布里、科曼、巴舒亚伊与帕科等差一级别的球员,唯一可称得上巨星的J罗目前还只是租借,拜仁为了从皇马买断他甚至有可能花费一整个夏窗的预算......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德甲是全世界财政最健康的联赛之一,这和各俱乐部由于“50+1”政策养成的良好习惯不无关系。意甲与西甲每年都会有一些小俱乐部陷入财政危机,轻者降级,重者甚至直接重组,但在德甲却很少出现这样的情况。

除了取消“50+1”政策,其实德国足协也在想办法提升整个德国联赛的商业化程度。众所周知,英国俱乐部之所以那么有钱,最大的原因其实不是俱乐部老板投资多,而是整个联赛的转播分成多。

以2017/18赛季为例,当年的收视曼联分到了1.9亿欧元的转播权收入,而垫底的西布朗也拿到了1.1亿欧元。可以说,对于大部分英超球队来说,土豪老板并不是他们获得高收入的原因,电视转播费才是。

那德甲的情况如何呢?其实在2016/17赛季,拜仁足足拿到了9600万欧元的转播分成,整个德甲的转播权分成超过10亿。虽然这些数字比起英超来还是少,但相比之前的德甲已经好太多了。要知道,在拜仁勇夺三冠王的2012/13赛季,他们的转播分成只有可怜的2500万欧元,整个德甲加起来也只有4亿欧元!在五年之内,德甲的转播权分成已经涨到了之前的2.5倍。

这一数字虽然不能与英超相比,但已经和西甲联赛很接近了。2017/18赛季,整个西甲联赛的转播权分成为15亿,并且三支降级队加起来只拿了3000万欧元左右,而德甲转播收入最低的球队都差不多能拿到这个数字。

总结:德甲不缺投资,缺的是慢慢积累的耐心。

资本并不是傻子,如果有资本愿意进行长时间的投资,唯一的原因就是有利可图。英超之所以能吸引那么多的大老板,其实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高额的商业回报。而德甲目前正在进行大规模的商业化,电视转播分成的数额也大幅度上调了,既然如此,那还需要资本的注入干什么呢?

德甲各队能拿到的转播分成相比西甲来说更加均衡,大家能拿到的总额也在慢慢提升。所以在笔者看来,只要多积累几年,将目前拿到手的资金进行妥善的运转,德甲各俱乐部的账面资金肯定会增长不少。德甲各俱乐部之所以抱怨“50+1”政策,不如说是对隔壁联赛疯狂烧钱的羡慕。其实只要有耐心,德甲早晚也能在转会烧钱榜上与各大联赛一争高下的。